|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帅康 » 四川 » 成都 » 温江 » 正文

新时代、新经济:从“温江实践”看“温江发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4-26  浏览次数:168
核心提示:一座素有金温江美誉的城市,如何在新时代开拓创新、厚积薄发?一座仅277平方公里承载81万人口的城市,如何实现职住平衡、转型升

一座素有“金温江”美誉的城市,如何在新时代开拓创新、厚积薄发?一座仅277平方公里承载81万人口的城市,如何实现职住平衡、转型升级?这份新时代的“考卷”,面对人民的“阅卷”,温江该如何作答?

当别人还在思索疑惑时,温江早已用“全面落实”的劲头奋笔疾书,快步领跑于“赶考”的第一方阵。特别是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温江的经济“成绩单”越发令人侧目——

自2017年起,温江立足“四级规划”成果,着眼“三医两养一高地”产业定位,依托成都医学城、成都健康服务业集聚区、成都都市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三大主体功能区,大力发展生物医药、高端康养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全力打造西部领先、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健康产业高地。


 

雄心之下,行胜于言。3月2日,全市2018年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温江举行,总投资33亿元的百裕创新药物研发及生产基地正式开工;2月28日,成都健康服务业集聚区2018年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70亿元的4个项目集中开工;3月21日,成都农高园总投资14.9亿元的6个项目动土……

筑巢引凤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健康金温江已成功聚集了药明康德等300余家“三医”行业领军企业和上下游协作企业、四川大学新药研发中心等15个重大新经济项目,同美国哈佛大学、北大、浙大等20余所海内外知名高校达成共建“三医两养”研究及转化中心协议,2017年“三医”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3%。

亮眼的数字背后,温江经济发展的思路之变、结构之变、动力之变越发意味深长。高分“答卷”背后暗合着怎样的经济密码?


 

▲新创智中心
 

思路决定出路,战略决定未来。思路之变——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

4月15日,“创业天府菁蓉汇•温江区”新时代新经济:三医+大数据/AI专场活动举行,中科院院士魏于全、颜德岳和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10余位国内“双一流”高校“掌门人”悉数到场,共商“创新创业”发展大计,共话“三医融合”美好未来。


 

▲三医+大数据/AI专场活动
 

若把时光追溯到一年前的4月20日,以“三医融合、创享健康”为主题的“创业天府菁蓉汇·温江区”三医融合专场活动上,不难发现不变是菁蓉汇专场,变的从“三医融合”升级为“三医+大数据/AI”。

这样的变化有何深意?我们不难联想到,党的十九大作出的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要求。

可是不为外界所知的是,温江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三年前就已迈开。

2015年,温江在全国率先提出以医学为“创新中心”、医药为“价值中心”、医疗为“需求中心”的“三医融合”发展理念,成都医学城随之声名远扬,大小项目纷至踏来。

然而,站在工业社会向智能社会演进的关头,温江认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唯有“变”才能“通”。

于是,2018年,该区主政者主动顺应“互联网+医疗健康”跨界融合趋势,坚持以产业生态圈为核心和项目为抓手,进一步提出升级打造“三医+大数据/AI”产业体系,纵向推动生物药、生物疗法、全程健康、价值医疗、生物组学跨领域融合运用,横向导入医疗大数据、医疗人工智能等信息科技,以生命健康产业的云状和链状协同,形成面向未来、跨越发展的竞争优势。

非常之举,必有非常之意。这样的思路之变,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颜德岳看来,温江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有着宏大的顶层设计、极强的发展执行力和竞争优势明显的政策礼包,正快速行进在高质量发展的准确道路上。

颜德岳的观点与温江区执政者的想法不谋而合:“我们专注深耕大健康产业,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搭乘由健康产业引领的全球经济第五波财富浪潮‘东风’的战略之举;是立足‘西控’方针,实现经济要发展、健康要上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

伟大的理论指引伟大的实践。结构之变——重塑新经济承载空间

经济进入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牵引,一场深刻变革正在发生,其具体的走向十分明确——调整经济结构,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调整的方向中,新经济无疑是重头戏。去年11月9日,全市新经济发展大会召开,聚焦“六大新经济形态”、构建“七大应用场景”,给出了新经济的“成都定义”。随后,温江区新经济和科技局赓即勾勒了新经济发展的“温江方案”,“我们将坚持创新驱动、要素融合、功能联动、全球链接,以研发新技术、培育新组织、发展新产业、创造新业态、探索新模式为路径,以发展新经济形态为重点,以构建多元化应用场景为抓手,构建规划成型、主体成群、产业成链、要素成网、环境成体的新经济产业生态圈,促进新经济引领式爆发式增长。”温江区新经济和科技局主要负责人拟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把温江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以“三医融合+”为特色的新经济技术策源地。


 

▲三医创新中心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该区新经济空间随之架构——

依托成都医学城,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精准医疗等产业,加快发展脑科学、生物材料、医疗器械、医用机器人等产业,打造“三医融合+”产业核心区,建设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示范基地;

依托成都健康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发展医疗健康大数据、健康体检、疾病预防、医疗美容等健康管理产业,科技金融、检验检测、知识产权交易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健康服务+”产业核心区,建设国际健康服务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依托成都农高园,积极发展生物农业、田园文创、生态观光、农事体验等都市现代农业,延伸发展康养产业,打造“都市农业+”产业核心区,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基地。

空间拉开、战场明确,路径也随之清晰。着力实施“头雁计划”“瞪羚计划”“雏鹰计划”三大计划,通过“靶向”精准政策扶持引导,支持新经济领军企业做大做强、成长期企业提质升级、初创期企业快速成长,培育微巨人企业群、壮大瞪羚企业群、引培独角兽企业、打造上市企业群。确保新经济企业总量年均增速20%,到2022年,培育微巨人企业60家,瞪羚企业50家,独角兽企业1家,潜在独角兽企业3家,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4%,新经济企业获得风险投资总额年均增速20%,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5件以上。


 

▲电子科技大学“三医+AI”众创空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动力之变——强化校地企协同创新

在创新的链条上,高校院无疑所是创新能力的源头,企业是决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那么,围绕如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解决好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不足、渠道不畅、市场脱节等“发光不发热”问题?则是亟待破解的“壁垒”。

从这个层面来看,温江吸引高校院所“三权”改革来温转移转化工作,可以骄傲地说,走在了前列。该区创新实施“一个脑袋两只手”(高校院所的创智之脑+政府的引导之手和企业的市场之手)协同创新模式,成为了西部地区“三医”领域创新生态最优的活力城市。

这个“活力”,一方面来自“三医”产业的本身,是当今世界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另一方面,温江执着地在全球范围内聚集创新要素,创新生态的培育已然成型。

有三个维度可以观之:温江拥有实力强劲的创新源头,域内汇聚了20余所科研院校,85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研发机构,集聚了“两院”院士37人和20余万科技创新人才;温江拥有特色鲜明的转化场景,全市布局10个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2个落户温江,分别是成都石墨烯应用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还先后同川大、电子科大、西南财大等20余所海内外知名高校达成共建“三医两养”研究及转化中心协议;温江拥有精准专业的服务供给,出台了比肩上海张江、武汉光谷等先发地区的产业扶持政策、创新创业政策和科技成果转化政策,200万㎡专业创新载体和110万㎡人才公寓正如荼建设,知识产权法庭为创新成果“保驾护航”,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为智慧兑现市场价值。

正是由于温江有实力、有底气,为每一位有志之士,提供人生出彩的舞台,为每一个智慧火花,提供梦想成真的沃土,才在4月15日的三医+大数据/AI专场活动再签2个校企地深度融合的重磅级项目:一个是西南交通大学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将建设西南交通大学(温江)众创空间、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以及西南交通大学(温江)医药、医疗新材料、轨道交通信息科学三大创新中心;另一个是上海交通大学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将建设上海交大现代中药提取平台、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西南分中心。


 

▲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朱健梅,新尚集团董事长唐立新,温江区委副书记、区长陈志勇签约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唐克轩,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执行院长徐兵,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燕刚,新尚集团董事长唐立新,温江区委副书记、区长陈志勇签约
 

校地合作,还需人才铺路。当前,温江正深入实施“百千万三医人才引进工程(力争用5年时间引入或聘用100名院士、国家和省千人计划高端人才;1000名硕士以上学历人才;10万产业基础人才)”、“十万青年人才留温来温计划”,安排不低于1亿元专项资金引智引才,实现全年撬动和引进三医类高层次人才200名,新落户本科以上大学生8000人以上,聚集创新人才团队30个。

通过“一个脑袋两只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如今,在温江,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催生一个新兴产业、培育一个经济增长点的集聚效应正持续彰显。


 

▲四川农业大学科创及实训中心

 
 
[ 帅康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帅康
点击排行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